索引号 | 01526414-8/20240321-00002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六稳、六保工作 | 发布日期 | 2024-03-21 |
文号 | 浏览量 |
近年来,昌宁县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注重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名录、开展非遗项目创建等方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18项、县级39项;代表性传承人7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人、市级36人、县级33人,涵盖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类别,通过发挥优秀项目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积极推进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等设施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挥重要作用。
注重做好“非遗+”文章,赋能文旅融合新实践
一是“非遗+景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思路,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大力推进非遗项目与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黄家寨古茶公园、大叶山茶文化庄园等旅游景区合作,吸纳昌宁红茶制作技艺、苗族服饰、昌陶制作、麦芽糖、大田坝草鞋等非遗项目入驻,通过项目体验、文创产品制作销售等形式,给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打造了既叫座又叫好的旅游产品,极大丰富了文化旅游业态。
二是“非遗+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5余场次。在耉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村完小等学校,昌宁苗族服饰等非遗项目常态化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通过实践操作,让非遗“活态”呈现,唤醒了师生对非遗的关注,提升了保护传承意识。
三是“非遗+文创”,依托非遗本身的文化要素和内涵,深入挖掘非遗所含有的文化价值,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以非遗工坊等为主要的落地载体。截至目前,五彩盛装刺绣专业合作社苗族服饰非遗工坊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同时积极遴选“苗族服饰”和“昌宁红茶”参加云南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
四是“非遗+演艺”,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开展艺术创作,苗族服饰、彝族唢呐、芦笙舞等非遗项目通过实景演出、节目表演等方式极大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和文化体验,目前已创作出《天地霓裳》《五彩盛装》等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五是“非遗+节庆”,借助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展会和大项活动举办契机,通过“市集+表演+互动”的多形式组合,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展销产品、展示技艺,给群众带来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非遗体验。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借助非遗市集、网络直播等方式,把非遗产品从“展品”变“产品”,广受群众欢迎,累计销售额达4.2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守护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措施。接下来,昌宁县将进一步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宣传,加快非遗开发利用与成果转化,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