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414-8/20240305-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4-03-0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真抓实干、砥砺奋进,推动昌宁文旅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现将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引领战斗力进一步凝聚

一是统筹谋划强推进。围绕全县“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年”、主题教育等工作部署,研究制定单位贯彻落实方案,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4个,谋划开展领导班子“重大民生实事计划”3件、行业系统为民服务清单3项、党员干部为民办事74件,“一把手”承诺按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个。策划“书记领航”项目1个、“报到支部服务有我”共建项目1个。开展“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评定优秀党支部1个、中间党支部1个,先进带中间建立帮带,以党建带文艺繁荣推动中间党支部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是夯实基础促规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开展党组第一议题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各12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42次,党员大会集中学习11次,党的精神文艺微宣讲60余场次。党组书记上廉政党课1堂,集体廉政提醒谈话4次308人次,个人问题性提醒谈话1次5人。策划开展“作风革命 效能革命”周学习27次、月练兵9次、季擂台赛2期、年培训1期。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月碰头分析10次。通过“机关建设塑廉、文艺创作颂廉、群文演出倡廉、文博展陈促廉、书香阅读悟廉、红色旅游助廉”“清廉+文旅”六廉工程,打造“清风徐来 廉正文旅”清廉小院。

三是模范引领争一流。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提质,完成机关党建展室和党员活动室完善提升。与县委组织部共同谋划组建旅游服务行业大党委,培塑“有风昌宁”文旅党建品牌,品牌建设认可度高,接受市委组织部季度调研1次、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现场调研2次,龙陵县基层党建调研学习1次,县委党建联盟小组调研2次,典型经验得到云南日报、保山先锋、昌宁先锋、昌宁信息等省市县级党媒党刊发稿报道,机关党建被县委组织部推荐申报为市级示范点。在优秀年轻干部中发展党员1人,推荐上报“金牌”干部5人、“效能先锋”1人、“实干型”干部10人,入库昌宁县社科人才首批专家1人,参与昌宁县“高层次人才挂包联系帮扶”联系服务1人、“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联系服务1人。

(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一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线上+线下”形式织密公共文化服务推广网,开展线上新书推荐、“红色故事绘”、名师讲坛、主题微信展等191期。联合文联、教体局、财政局等社会力量开展“2023年全民阅读·本土作家作品分享会”、小说创作培训、绘画摄影展等活动29场次;持续抓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指导做好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打造“书香昌宁”“月末剧场”“文博课堂”等文化品牌。截至目前,图书馆接待到馆读者6.5万人次,博物馆接待团体参观40余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流动博物馆进基层、进景区等活动5场次,服务群众2800余人次。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立昌宁县文化艺术团;图书馆被命名为“第一批保山市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并获评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二是丰富群众文化产品供给。组织开展“文化惠民进万家”、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等群众性文艺活动130余场次,文化艺术采风3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开展馆办文艺团队授课20余场次、指导编排节目15个,群文辅导30余场次。编创歌曲《昌宁邀您来采茶》、情景音画《甸河清清起宏图》、小品《开稍》等各类文艺作品35个,其中相声《茶之道》收入《云南曲艺作品集》;小品《垃圾分类》在《保山群众文化》发表。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昌宁县五彩盛装刺绣专业合作社苗族服饰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公布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15项,成功举办昌宁县2023年“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昌宁县大甸山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开展非遗田野调查9期次,组织非遗文化进景区、进村(社区)展演14场次,传承人培训4场次。完成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4位传承人及2024年昌宁苗族服饰中央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做好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大甸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重点项目,环境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大甸山遗址三防设施项目和昌宁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省文物局评审,鲁道源故居抢救性修缮项目有序推进。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及安全生产专项检查10余次,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压紧压实。

(三)加快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大抓品牌创建。昌宁右甸河文商旅综合体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黑温泉景区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戛龙潭河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云顶山民宿入选云南省等级旅游民宿培育库名单;湾甸乡帕旭芒石寨自然村被确定为最美乡愁目的地;完成田园龙潭景区、柯街芒赖景区等8个绿美景区建设。

是抢抓项目谋划策划包装天堂山·百里长湖健康休闲中心、天堂山茶旅融合旅游开发、昌宁县西山茗宿集等项目,鸡飞霞客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纳入省文旅厅提级管理,作为省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大甸山遗址保护展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通过省级专家项目答辩,已纳入省级专精特新项目库,正在编制项目可研;加大对云茶1958、西山茶文旅融合、橄榄河温泉康养度假区等项目精准招商,力争项目早签约、早落地。

三是紧抓经济增长。2023年,昌宁县接待旅游者总人次46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1%和16.87%。全年完成县级固定资产投资任务28488万元,完成县级任务26000万元的109.6%;完成市级固定资产投资任务95009万元,完成市级任务95000万元的100%。完成招商引资项目储备8个,实现签约项目2个,到位资金22456万元。

(四)推进宣传营销创新精准,文旅消费活力进一步显现

一是主题活动“造势”。 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要求,以“昌宁邀您来+主题”品牌节会IP为抓手,策划组织“昌宁邀您来过年”“昌宁邀您来采茶”系列主题活动及湾甸泼水节、鸡飞立夏节、更戛非遗美食节、5·19中国旅游日、十一黄金周等各类文旅主题活动31场,不断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潜力。

二是产品营销“借势”。盘活“一山一江一叶一泉一城”全产业链资源,围绕春茶季、五一游、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推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美好旅程 乐享昌宁”等主题攻略推文195条。策划推出寻茶、赏花、采摘、团建等旅游线路53条,优惠措施33条。策划发布“乡镇主官话文旅”系列视频13条,播放量49.1万次。制作昌宁文旅宣传歌曲《昌宁WAVE》,昌宁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三是宣传策划“聚势”。充分运用新媒体矩阵开展线上营销,围绕美景、美食、线路、玩法拟写宣传稿件、拍摄制作短视频,通过内容鲜活的图片、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共更新昌宁文旅微信公众号155期704条阅读量15.87万次,视频号、抖音和快手297条播放量突破266.49万次。积极投稿各级宣传平台,被国家级媒体平台采用6条,省级主流媒体平台采用37条,市级主流媒体采用109条,县级主要媒体采用92条,采用总条数同比增长144%

(五)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文旅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是加大宣传引导。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组织召开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4次,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平台,开展文旅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培训演练13次,签订文旅企业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落实“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完成涉旅企业诚信评价38户,上报无效退货43件,受理办结文化市场行政许可类事项19件。

三是营造监管氛围。综合运用全面巡查、随机抽查、重点检查、联合执法等方式,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56人次,检查各类场所500余家次,现场指导整改问题隐患79处,办结涉文涉旅案件4件,罚款50599元,全县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理论学习有差距。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广度、深度和高度不够,还没有完全做到进入工作指导、进入岗位实践,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相对欠缺。

(二)文旅融合有差距。一是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优秀文化尚未得到很好彰显,旅游景区特色定位不够准确、清晰,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不足,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存在短板;文化、旅游的合作不够畅通,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二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县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小、散、弱”现象突出,乡镇、村之间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从“景点旅游”到“串景成线”还有较大差距,全县性的旅游品牌和精品路线缺乏,全域旅游大格局尚未形成。三是产品业态不够丰富方面。旅游观光产品老化、温泉产品同质化、乡村休闲产品质量不高,适应大众化、个性化、差异化、康养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自驾车营地、露营地缺乏,体验性等新产品培育不足

(三)作风建设有差距。部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神不足,有时仍然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将工作当成了一种负担,对新政策、新问题的研究不够,主动探索做好各项工作新思路、新做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