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414-8/20230410-00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 2023-04-1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2023年大抓文化旅游工作要点》政策解读

一、《昌宁县2023年大抓文化旅游工作要点》出台背景是什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省“两会”、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精神,推动昌宁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结合昌宁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对推动昌宁的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升昌宁文化软实力、推动昌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昌宁县2023年大抓文化旅游工作要点》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对照省市“3815”战略安排,聚焦昌宁高质量跨越发展主题,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壮大文旅资源经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支持昌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哪些要求?

支持昌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好历史文化保护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四是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四、文旅新业态如何吸引更多客流?

一是搭建文旅消费新场景。挖掘本地特有的自然观光、乡村体验、民宿研学、美食文化、民宿特色元素,打造一批乡村文旅综合体、开心农场、乡村咖啡吧等网红打卡地,带来特色文旅消费新体验。二是培养文旅产业的新业态,引进培育了露营基地、房车营地、工业旅游、夜间游玩等产品内容,力争把流动的流量变成留下来的流量,形成昌宁文旅新菜单。三是不断举办文旅主题的新节庆,积极旅游+新业态持续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推出精品线路,给游客带来更多更精彩的旅游体验。

五、如何加强文旅市场监管?

一是坚持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旅游市场监管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作,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坚持围绕部门职能,顾全大局,自觉服从政府的统一领导 , 强化内部协调和外部联动,实现共同管理。积极建言献策,依托自身职能优势, 排忧解难,助推旅游市场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管理者的作用,建立旅游景区管理者"第一责任人” 制度,做到监管重心前移,建立完善旅游景区管理者在旅游市场主体准入、规范经营行为、消费维权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自我约束机制,形成齐心同力、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新时期旅游市场监管理论研究,创新监管机制和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法律体系等的研究和归纳,形成理论 ,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在旅游市场概念的把握上,既要考虑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也要考虑市场的区域范畴(景点区、核心景区、旅游城市等) ; 在旅游市场监管体系的设置、监管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要充分考虑部门力量整合、执法优势互补、联动机制的建立和消费维权的便捷等问题。三是厘清部门职责,完善市场监管指导规范,确保依法高效行政要围绕《旅游法》《旅行社条例》 为主要依据,按照六分四定的原则,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有效遏制以往存在的“繁杂乱位、叠交叉等现象。

六、如何推动《昌宁县2023年大抓文化旅游工作要点》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单位加强对旅游产业工作的领导,把大抓文化旅游纳入乡镇、部门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措施,完善扶持办法,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发展基础。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具体实施、具体落实。二是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对昌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指导昌宁县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力争形成一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果。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昌宁文化和旅游企业、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壮大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头部企业,扶持乡村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四是坚持统筹规划。支持昌宁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文化和旅游项目,要充分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地方财政保障等因素,通盘考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严守红线,严防盲目上马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五是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