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415-6/20241210-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司法局
公开目录 公共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 发布日期 2024-12-1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1161”工作法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昌宁县以全省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探索实施“1161”工作法,聚力推动落实全国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社区矫正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轨道。2024年,县司法局推送的《昌宁县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某教育帮扶案例》被评为2024年度全省社区矫正十大优秀案例,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股股长荣膺“2023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提名奖。

抓牢精准执行社区矫正法“这一主线”,全面规范社区矫正行为。该县在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确保每一项执法活动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决策,确保社区矫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规范流程,注重将法治理念融入管理流程中,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流程规范和操作标准,切实做到重点时段“四必查”(矛盾纠纷、违规外出、违法行为、活动情况)、调查评估“五必访五必查”(必访社区民警、家属、邻居、村<居>民小组长、村<社区>干部,必查违法犯罪记录、一贯表现、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社会影响)、重点人员“五级联管”、外出审批“五必有”(申请、保证、担保、证明、行程票据)等。进一步强化监督,每个季度通过案卷评查、工作巡查、分析研判等方式对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管理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围绕建成“智慧矫正中心”“这一重点”,运用科技赋能社区矫正高质量发展。该县在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以前,对社矫对象的监管全靠人工管理,除每月报到、学习、走访之外,无从掌握社矫对象的动向,加之矫正机构工作人员不足,很容易出现脱管漏管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全县投资112万元,建成集“3区18室”为一体的多功能“智慧矫正中心”,全面实现矫正监管的智能化、科技化和可视化。中心建成后,依托云南省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实现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信息数据实时交换,自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使用以来,昌宁县共通过平台接收办理社区矫正案件238件。将日常监管延伸到移动端,充分利用工作人员、社会力量、社区矫正对象分别使用的“矫务通”移动终端、“协矫通”APP、“在矫通”微信小程序,对社矫对象100%实施信息化核查,达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违规警示”的效果,解决了之前下班、周末和节假日“盲管”的问题。对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帮扶全业务进行数据化管理,实现从纸质卷宗到电子档案的蝶变升级。2024年来,平台录入各种数据33000余条次,数据录入率达100%,数据完整率达100%。全面实现了从“人工管理”到“智能化管理”,从“单一管理”到“集约化管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蝶变。

以“六个强化”为抓手,打出社区矫正“组合拳”。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能力。该县努力营造相互学习、竞争的工作环境,以培训班、座谈会、工作例会等形式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对社区矫正干部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培训,鼓励领导干部踊跃报名参加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法学专业出身的占62.5%,获得法律执业资格证的人员占31.3%。通过不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职业化高素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全县积极建立司法协理员制度,拟招聘30名司法协理员,以缓解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力量不足问题。同时,在社区矫正监管中吸纳社区民警、村(社区)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等志愿者194名,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每名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小组均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村(居)民小组长+村(社区)干部+家属”组成,实现了矫正队伍专职化和矫正帮扶社会化。强化部门协作,提高监管效能。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发力,形成常态化推进社区矫正综合治理、规范化推进社区矫正执法、协同化推进社区矫正共治共享新局面。将社区矫正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把关注、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纳入网格化管理重点任务清单,网格长、网格员吸收为社区矫正志愿者,纳入社区矫正小组,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建立《昌宁县社区矫正工作会商制度》《昌宁县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制度》等工作制度,重点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入矫、收监、监管、监督等环节存在的衔接协调不顺畅问题。县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联合县司法局定期不定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巡查,实现执法监督的全覆盖和无死角,确保社区矫正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常态化对入矫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吸毒检测,每年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测,每月开展一次在册社区矫正对象行踪轨迹核查及违法记录核查,发现异常及时预警预判,打通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神经末梢”。强化领域普法,铸牢守法意识。秉持“德法兼修·治病救人”的矫正理念,坚持将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相结合,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思想帮扶专项行动,推进社区矫正监管法律及相关法律知识进家庭、进“课堂”、进头脑成效显著。召开特殊的“家长会”,宣讲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及监管措施、奖惩制度等,增强家庭成员对社区矫正的理解和支持,促使家属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教育和帮扶中来,使矫正对象珍惜矫正,自觉尊法守法,提升矫正效果。强化考核奖惩,维护矫正秩序。全面落实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通过对表现突出的强化正向激励以继续保持良好行为,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性;对违反规定的从严惩罚措施,给予必要的惩处,以纠正其不良行为,有效维护了刑事执行的权威。强化心理干预,提升矫治效果。联合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设立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并在13乡镇设立心理咨询点,邀请4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有心理健康障碍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定期不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同时依托“云上心矫”心理测评系统,实现在册社区矫正对象心理测评全覆盖,构建了全县社区矫正心理咨询网络。每年至少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辅导1次,对“云上心矫”平台测评结果有异常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提供个人辅导,通过专业人员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强化技能培训,助力回归社会。各基层司法所分批分类邀请农业中心、林业站、兽医站等专业技术人员,精心组织开展家畜饲养、果树栽培和中药材种植等培训,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的“造血”能力,重点帮助无业、无固定收入的社区矫正对象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渠道,建立生活信心,提升社区矫正帮扶效果。三年来,共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53场次,培训616人,指导就业15人,全面提升了社区矫正对象回归质量。比较有特色的有:更戛乡常态化开展“学茶艺品百味人生”主题技能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生活质量;田园镇不定期组织开展西式面点制作手艺培训,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热爱生活、感受与家人共品“甜点”的幸福生活,促使其认罪悔罪,认真矫心正行,尽早回归社会。

筑牢社区矫正安全“这一底线”,全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该县常态化开展社区矫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每月进行社区矫正领域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严防社区矫正对象因矛盾激化重新违法犯罪二次危害社会。建立重点社区矫正对象动态预警机制,全面落实“六个一”管控措施,即:一名重点人员、一张排查表、一套个人档案、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帮扶小组、一个教育帮扶方案;切实做到“五个包”,即: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监管稳控、包情况处置,确保重点对象不脱管不失控。常态化开展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分析研判和案卷评查,全面分析教育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全面调查、了解社区矫正执法中的详细情况,全面规范从入矫到解矫的各项执法行为。近三年来,共召开社区矫正安全隐患分析研判会议45次,积极排查整改各类风险隐患,有效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

下一步,该县将继续以“智慧矫正+规范执法”为抓手,以“智慧矫正”信息化体系为驱动,以确保安全稳定为底线,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着力提升社区矫正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社区矫正执法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轨道上高质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