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昌宁
千年茶乡•田园城市—昌宁
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民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当年唯一被公布的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汉唐就有记录的古代苗族“五色衣”的特点。被誉为苗族五千年历史“活的《史记》”,百科全书,“《荷马史诗》”。
昌宁苗族服饰纯手工制造的“十八件套”总体特征为写意而非写实。苗族妇女根据对历史、宗教、故事、传说的理解和自己的爱好、想象与审美,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绣出各种被赋予情景与题材的精美写意图案。其中,红色代表浴血奋战的历史;彩色线条代表迁徙途中的江河与山路;回环式的方形纹、几何纹是曾经拥有过的城市和村庄;菱形纹、水纹、波纹、云纹,代表着故土的梯田和肥沃的田地;动植物图案则体现了苗族千百年来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境界。
“十八件套”构件: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
二、大甸山遗址:国务院核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甸山遗址位于昌宁县城郊区的龙泉社区大甸山,是春秋中晚期至西汉初期(距今2600—2200年间)的古遗址。遗址共发掘墓葬198座,出土随葬品268件(套),包括石器、陶器、铜器、铜铁合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制品等,以铜器为大宗。主要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兵器、祭器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器型奇特,装饰华美。
其中铜鼓、系铃铜环、琥珀串珠、铜指护为国内珍贵文物,铜牛角、人面纹铜弯刀铜盒为国内罕见,铜柄铜钺为国内首次发现。堪称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华文物的瑰宝。
大甸山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哀牢国的神秘面纱,是昌宁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三、品千年古茶,享幽香之旅
据出土陶罐表明,远在3800年的新石器时期,昌宁先民就开始饮用茶。明景泰年间编纂的《云南图经志书》中就有关于昌宁茶的记载。
1958年12月,“昌宁茶厂”获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1986年,昌宁被农业部等部门确定为“全国四大茶叶基地县”。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科所和云南农业大学科学鉴定,昌宁境内尚存野生古树茶及遗存栽培型古树茶近4万亩,1000年以上的古茶树群48个、20万余株,年产生态古茶1000吨以上。
其中,澜沧江畔一株“古树茶王”年龄在1600年以上,基部树干周围达3.4米,树高17.6米,冠覆达600多平方米,年产鲜茶120公斤,产值22万元。
昌宁有“沧江茶源”、“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优质红茶示范县”、“云南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众多美誉。
“昌宁红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宁红茶产品“古树红韵”与“金枝玉叶”曾作为国礼,随“中国—东欧基金”代表团走进捷克、波兰等国。
四、卡斯大塘竹编
作为一项传统技艺被昌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昌宁卡斯大塘村大竹林村民小组竹子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野的箜竹群宛若“竹海”,竹编也成为这里的村民拿手的技艺活。大竹林的竹编产业逐渐从“粗编”走向“精编”。通过不断的学习,大竹林村民的竹编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开发出了灯笼、果盘、小簸箕、收纳盒、茶盒等10多种新的产品。
五、湾甸“鸡肠水三台地新时器遗址”
属于新时期时代聚落群遗址,位于湾甸傣族乡大城村鸡肠水村民小组背后的三台地,遗址所在地为3级自然台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近年来,当地村民在耕种中从地表采集到磨制有肩石斧、条形石斧、动物牙齿化石等。经现场耕种地剖面铲挖未发现文化遗迹对基层,经地面踏查,在遗址西南部缓坡上发现有较完整的卵石铺筑遗迹现象。2010年12月28日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昌宁县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澜沧江高峡平湖景区
澜沧江大桥景区内主要包含江桥景观、码头景观、薄刀山绝壁风光、江楼孤岛风光、老人山半岛风光、码头水上旅游、沿江湿地风光、鹅头风光、传统商铺等资源,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景色优美,而且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许多自然景观均具优美的人文传说意蕴。由此构成澜沧江大桥景区的城市景观与人文景物、茶叶文化相映成趣、和谐统一,这既为澜沧江水上旅游建设灌注了生命的灵气,又为人文景物寻到了历史岁月的痕迹,同时保留了澜沧江的原野特色,景区内山、水、林、溪的有机构合,赋予了澜沧江大桥景区丰富的景观内涵,也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真正实现了“山水相映、山水相依”的澜沧江大桥景观风貌系统。
七、耈街汪家箐传统村落
汪家箐传统古村落地处昌宁县耈街乡澜沧江畔的新厂村,和凤庆县诗礼乡接壤。走进汪家箐,犹如走进了一个梦中的世界,绿水青山之间,这里一两家、那里三五家,没有刻意的规划,错落有致的石板房依山而建。用石块堆砌的围墙、用石板铺就的屋顶、用石块支砌的台阶,一个青灰色的四合院就这样自然地融入在秀美的风景里面,又成了风景里面的另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