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通知公告 >> 正文

昌宁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公示

发布日期:2024-05-30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及相关规定,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认真开展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审等工作,推荐出10个拟认定为昌宁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将推荐项目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自2024年5月30日起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通过书面形式向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或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0875—7120146,邮箱:cnwtj7120146@163.com


附件:昌宁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30日


附件

昌宁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序号

名称

民族

传承区域

类别

历史文化及社会价值

备注

1

耈酒

汉族

彝族

苗族

耈街

传统制作技艺

耈酒产地位于昌宁茶马古道上的耈街,自古以来,从昌宁右甸出发的马帮,经过耈街咽喉后,过水泄、永平至大理与茶马古道主道汇合,然后经过丽江、达西藏等;位于西南丝路古道的耈街,自古以来,经过蒙化(巍山)的马帮,到耈街、漭水、右甸、翁堵、孟定,至清水河出缅甸。耈酒,既是“马帮酒”,又是汉、彝、苗的“古道酒”。耈酒,积淀了千百年耈街、乃至昌宁、滇西的历史文化。


2

更戛

卤腐肉

汉族

苗族

更戛

传统制作技艺

更戛卤腐肉是更戛的传统食品,味美。几百年来,这一传统技艺在更戛世世代代传承。传统的更戛卤腐肉制作过程复杂、用料讲究。更戛卤腐肉必须用更戛本地苗族等放山猪的肥肉作为原料,以传统秘制调料为佐料腌制而成。成品的更戛卤腐肉色泽金黄,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香气满口,令人垂涎欲滴。近年来,更戛卤腐肉市场销路很好。2023年销售产值250多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3

兰山火腿

汉族

卡斯兰山

传统制作技艺

卡斯每年上冬开始陆续腌,中间经过三轮涂盐、搓揉,并在石板下压45天左右。在次年立春回暖前,所有火腿要全部完成腌制,并挂在通风阴凉处自然风干,清明前要套好袋子防止蚊蝇产卵,雨天还要不时用青蒿、松针和香叶来熏制,防止盐巴“回水”以保持火腿干燥……村民年复一年按照节令完成一道道工序,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自然陈化。熏制完成的兰山火腿,外面包裹着一层经过烟熏及表层发酵后形成的菌膜,看着似乎毫不起眼。而食用前将外膜刮去洗净后,便露出紧实红润的腊肉,初尝混有淡淡的烟香,别有一番滋味。


4

更戛

米糖醋

汉族

苗族

傈僳族

更戛

传统制作技艺

更戛米糖醋历史上用马驮到邻近的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甚至缅甸等地售卖。米糖醋酸中带甜,微辛含香,经济实惠,更具解酒、解乏之功效。米糖醋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醋中富含众多纯天然中草药材、芳香调料的有益物质,是真正纯天然安全环保的放心食品。


5

昌宁

茶糕

汉族

苗族

傣族

布朗族

昌宁

传统制作技艺

昌宁有吃糕登高的习俗。昌宁茶糕包括红茶茶糕等,是以昌宁红茶等为原料制成的点心。茶糕中的咖啡因,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的注意力,有助于缓解疲劳和增强体力。茶糕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还能够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茶糕中氨基酸和多糖,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促进新陈代谢。红茶香气成分,主要来自于挥发油类化合物如芳樟醇等赋予了茶糕极其特殊的香味体验。除此之外还含有一些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花青素等,具备保健功效并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处。


6

昌宁传统食品雕刻

汉族

苗族

傣族

布朗族

昌宁

传统制作技艺

食品雕刻,开始于春秋时期。食品雕刻的常用原料有两大类,一类是质地细密、坚实脆嫩、色泽纯正的根、茎、叶、瓜、果等蔬菜,另一类是既能食用,又能供观赏的熟食食品。昌宁食品雕刻是艺术的结晶体现,也是中国五千年的烹饪文化长河中在西南边陲留下来的一朵夺目的奇葩。雕刻艺术主要是形与神,形状就是在具体事物的形状上,该省略的省略该夸张的夸张,或通过拟人的手法把形状定出来。以昌宁职校为代表的传统食品雕刻,在云南省和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


7

昌宁

腊鹅

汉族

回族

昌宁

传统制作技艺

腊鹅,鹅肉经过腌制以后制作而成。味道鲜美,可以有效的促进食欲,加速肠道的蠕动。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种腊鹅还可以补中益气,对于气血亏虚导致的头晕头痛、周身乏力有消退作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腊鹅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较多,可以起到解毒抗癌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8

昌宁彝族刺绣

彝族

珠街、

耈街

传统制作技艺

昌宁彝族刺绣色彩浓烈,技法粗犷,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彝族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传承的一种形式。它以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景观,在各民族刺绣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9

傣族

打陀螺

傣族

湾甸、卡斯、柯街、勐统

传统体育竞技

打陀螺是傣族开展较为普遍的一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通常用一根木棍绑上麻绳,做成打陀螺的鞭子。再用一段很短的圆木头,把它的一头削成圆锥形,圆锥的顶端钉一个铁钉做成陀螺,然后拿一根绳子把陀螺绕几圈用力一丢,陀螺就会在地上转起来,然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陀螺就会不停地转动下去。傣族打陀螺已经形成了不打陀螺,就体现不出节日的热烈气氛,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人们的生活。昌宁傣族传统体育竞技打陀螺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外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10

苗族

射弩

苗族

耈街、珠街、更戛、勐统、柯街

传统体育竞技

苗族有“家中没有弩,不是苗家人,男子不会射,不是苗家种。”的说法。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用岩桑木制作。苗族男子一般在10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10米远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苗族地区在春节期间还会进行射弩比赛,射得最准的人会得到奖励,与此同时也会受到苗族姑娘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