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公示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神及相关规定,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认真开展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审等工作,推荐出15个拟认定为昌宁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将推荐项目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自2023年5月9日起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通过书面形式向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或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0875—7120146,邮箱:cnwtj7120146@163.com。
附件:昌宁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9日
附件
昌宁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序号 | 名称 | 民族 | 传承区域 | 类别 | 历史价值 | 备注 |
1 | 昌宁 白茶 | 汉彝傣苗傈僳布朗白回 | 昌宁 | 传统 制作 技艺 | 白茶为采摘后自然阴凉干燥而成,未经人工加工,然后通过缓慢自然发酵而成。传说在月光下凉干最佳,又称“月光白”。是人类采集文化最初的使用茶的印记。昌宁白茶有“1年为茶3年为药10年为宝”之美誉。作为千年茶乡的昌宁,千百年来,白茶在民间流传,近年来,白茶成为最受欢迎的茶产品之一。申报有利于提升千年茶乡的文化品牌,提升文旅融合。 | |
2 | 昌宁 绿茶 | 汉彝傣苗傈僳布朗白回 | 昌宁 | 传统 制作 技艺 | 昌宁绿茶明朝五部省志,《景泰云南图经志》《正德云南志》《万历云南图经》载:“其孟通山所产的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滇略》《滇志》载:“有孟通山,产茗,谷雨前采之,胜于中国。”这里的“细茶”指芽苞或一芽一叶绿茶。昌宁明朝绿茶,是云南省名列前茅的“品牌”。申报有利于提升千年茶乡的文化品牌,昌宁茶文化宣传推荐,昌宁茶历史的巩固,促进文旅融合。 | |
3 | 昌宁 普洱茶 | 汉彝傣苗傈僳布朗白回 | 昌宁 | 传统 制作 技艺 | 光绪《顺宁府志·卷13·食货志3》有这样的记载:“茶,《旧志》‘味淡而微香'。谨案:郡属土司地产茶,甚广种,类亦不一。其香味不及思普各大茶山远甚。又次者,只销行西藏古宗等地。”学者认为,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上“销行西藏古宗等地”的茶,包括今天千年茶乡昌宁的普洱茶。申报有利于提升千年茶乡的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 |
4 | 彝族 火把节 | 彝族 | 珠街、耈街 | 民俗 节庆 | 公元902年,郑买嗣杀掉了舜化贞和其王族八百余人,南诏灭亡。昌宁彝族,传说为南诏皇族后裔,在南诏灭亡时候逃出了皇宫沿黑惠江迁徙至昌宁珠街耈街。火把节是昌宁彝族拉罗巴支系传承南诏与彝族火崇拜文化,最隆重的节日。申报有利于打造民族节日文化,提升文旅融合。 | |
5 | 傣族 泼水节 | 傣族 | 湾甸、卡斯、柯街 | 民俗 节庆 | 泼水节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点孔明灯等活动。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申报有利于打造民族节日文化,提升文旅融合内涵。 | |
6 | 苗族 花山节 | 苗族 | 耈街 | 民俗 节庆 |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或五月初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绕场中央的花杆跳舞,还进行陀螺、射箭、歌舞、跳舞等比赛。申报有利于打造民族节日文化,提升文旅融合,昌宁苗族服饰的保护。 | |
7 | 傣族 织锦 | 傣族 | 湾甸、卡斯、柯街 | 传统 制作 技艺 |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傣族织锦往往以白底衬托单一独立的图案或多次重复的连续图案,还有些图案呈现为剪影式的侧面造型,形象生动、轮廓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傣族织锦还强调图案的对称性、对比性和连续性,讲究疏密结合、具象和抽象结合。申报有利于与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文旅融合,热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 |
8 | 苗族 麻文化习俗 | 苗族 | 耈街、珠街 | 民俗 | 麻在苗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苗族人民对它已由生存的需要发展到文化传统的需要,构成了苗族特有的麻文化。申报有利于扩大国家级非遗项目昌宁民族服饰内涵,非遗旅游的开发与利用,非遗品牌进一步申报。 | |
9 | 苗族 芦笙 制作 | 苗族 | 耈街 | 传统 技艺 |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苗族的芦笙舞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有利于扩大国家级非遗项目昌宁民族服饰内涵,非遗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 |
10 | 苗族 弩子 制作 | 苗族 | 耈街 | 民俗 节庆 | 苗族的弩,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弩和仙弩(神弩)两种。其构造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弩扁担,中部略宽两头窄,两头有穿绳孔或略浅的槽。弩扁担长度一般为一米五至两米左右,扁担越长,劲道越大,射程越远。二是弩柄,这是主体部分,在柄的前部横向凿孔,弩扁担从中穿过至扁担最宽处固定,上面是装置箭的箭槽。弩柄的中部是卡槽,成倒立的斗型,其作用是卡住弩绳,安全弹射。柄的末端一般只凿一小孔,便于悬挂或套绳携带。三是弩绳,多用火麻捻制而成,绳的粗细以三股为准,用手反方向搓成绳。捻成的同时可从弩扁担的任一方套紧捻线,这一工序要二人才能完成。弩绳相当于弓箭中的弦的作用。四是扳机,一般用牛角制成,安装在卡槽下面,有机关的作用。在射击时,用力将弩绳卡在卡槽的前部,将箭置于箭槽中,扣动扳机,使绳脱开卡槽将箭弹射而出。申报有利于扩大非遗项目昌宁苗族服饰内涵,非遗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 |
11 | 傈僳族芦笙制作 | 傈僳族 | 更戛、珠街 | 传统 技艺 | 傈僳族葫芦笙多为自制的五管葫芦笙。制作葫芦笙的主要工具为刻刀,原料包括黄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黄蜡等。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摘葫芦、砍竹子、削竹制管、制作舌片、加工葫芦笙斗、粘管、配上增音器、调音等程序。傈僳族葫芦笙长短不一,长的一尺五左右,短的五六寸。更戛傈僳族芦笙乐,上世纪70年代,是云南广播开场制定音乐。申报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 |
12 | 卡斯 布朗族端阳 习俗 | 布朗族 | 卡斯 | 民俗 | 几百年来,生活在昌宁热区的人们,流传着端午期间,煮药膳吃药膳的习俗,其中最有名的则数卡斯端阳药膳。生活在卡斯兰山上的布朗族是这顿药膳的主角,布朗祖先口口相传下来的药方、食方是布朗同胞在端午期间排毒祛病的宝贝,在祖先生活的年代,每年端午期间的这顿药膳是疟疾、摆子这一类疾病的克星。在海拔2380米的兰山里,采集到的细红巴拉、当归、川芎、羊膻草、小鸡腿、小荨麻、茴香根、打苦菜根等十余味中药材,配以兰山火腿、土鸡。做为中国特少数民族的布朗族的文化遗产,申报有利于非遗品牌的更高一级的申报,卡斯等热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 |
13 | 昌宁 谷茶 | 汉、彝、布朗、傣族 | 昌宁 | 民俗 | 《尚书》《华阳国志》载西南的濮人曾讲“谷茶”朝贡给周武王,邓子龙在滇西戍边10年,有“夷人献谷茶”的诗句。谷茶,即茶与蜂蜜放在一起喝的茶,至今在昌宁民间流行。谷茶的申报,有利于昌宁红茶进一步申报国家级做好基础,同时使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茶文化在昌宁落地生根。 | |
14 | 昌宁 制陶 | 汉族 | 昌宁 | 传统 技艺 | 据昌宁宝丰、新城大量出土的陶瓮墓葬表明,远在3800年的新石器时期,昌宁的先民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昌宁的陶器制作在20世纪80年代还极为盛行。近年来处于濒危状态,亟待需要保护传承。 | |
15 | 昌宁 核桃油土法 加工 | 汉族、彝族、苗族 | 昌宁 | 传统 技艺 | 作为核桃之乡的昌宁,土法压榨核桃油的技艺流传在8个世居民族中。在今日提倡健康饮食的今天。昌宁核桃油土法加工申报有利于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升昌宁非遗文旅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