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卫计系统2016年引进招聘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告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卫计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断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六号)、中共保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保山市委组织部 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保山市监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行为加强招聘工作监督的通知》(保人社联〔2014〕14号)要求,结合实际,经昌宁县引进招聘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报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引进招聘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0人。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原则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二、招聘岗位及专业
计划招聘10人,其中:
(一)昌宁县人民医院(5人):临床2人,影像2人,护理1人;
(二)昌宁县中医医院(4人):临床1人,中医1人,麻醉1人,预防医学1人。
(三)昌宁县疾控中心(1人):卫生检验1人。
三、招聘条件
卫计系统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面向社会公开引进招聘,引进招聘对象要求政治上合格、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综合素质好,医学类计划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年龄在25周岁(即1991年3月24日及以后出生)及以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可放宽至30周岁(即1986年3月24日及以后出生),其中,报考县人民医院的考生须为二本及以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报考临床岗位的考生专业须为临床医学专业,报考影像岗位的考生专业须为医学影像学专业,报考护理岗位的考生专业须为护理或护理学专业,报考中医岗位的考生专业须为中医临床或中医学专业,报考麻醉岗位的考生须为麻醉学专业,报考预防医学岗位的考生须为预防医学专业,报考卫生检验的考生须为卫生检验专业。其中,若个别岗位无人报名或报名人员不足,则在招聘单位总招聘岗位数及招聘专业内进行调剂。
四、招聘方式及程序
(一)招聘方式
在县招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组织、人社、卫计等部门,组成引进招聘工作组,到医学院校进行引进招聘。
(二)招聘程序
1.报名及资格审查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持身份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原件及复印件,一寸免冠近照2张及能证明其学籍的相关证明材料到报名点现场报名(报名时间及报名地点:3月24日9:00—12:00在昆明医科大学)。由招聘工作组依据招聘条件对报名者个人信息进行初审,资格初审合格者参加基础专业知识测试(重点是解剖学和生理学),根据基础专业知识测试成绩,按1:2比例确定面试人员,若达不到1:2比例的按实际人数进行面试。
2.面试
(1)面试内容。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仪容仪表等。面试满分为100分。
(2)组织面试。由招聘工作组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组织面试,由考官现场评分,成绩现场公布,考生现场确认。面试考官5人,由招聘工作组现场临时抽定。
(3)结果运用。面试成绩70分及以上为合格。面试合格者,按照招聘岗位人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拟聘对象。
3.签订协议
招聘工作组根据面试结果,在面试合格人员中按照岗位招聘人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拟聘人员,经双方现场协商签订《昌宁县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招聘协议书》。
4.资格复审
签约学生毕业后于2016年7月25日以前持引进招聘协议、身份证、毕业证、就业登记证到县卫计局报到,将学籍档案转到县人社局,并由卫计局组织资格复审,资格复审合格者方可参加后续的招聘环节(时间另行确定)。逾期未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的,由签约学生与招用单位主管部门联系确定)。
5.体检及考核
由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组织对资格复审合格人员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体检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拟聘人员对体检结果有凝问的,本人可申请复检,并到指定医院复检一次,复检结果为最终结果。
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体检合格人员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6.公示
体检、考核合格的拟聘人员在组织、人社部门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7.办理聘用手续
对公示期无异议的人员按规定程序办理聘用手续。
五、招聘纪律
(一)严肃招聘纪律。招聘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招聘工作,实行公务回避制度,严格按照招聘有关规定,办理齐备招聘手续,招聘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严格档案管理。毕业生档案由昌宁县人社局人才市场保存,如有不封存或有异常的,取消聘用资格。
(三)严禁弄虚作假。报考者有弄虚作假和违反相关招聘纪律规定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聘用资格,5年内不得参加昌宁县事业单位招聘;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招聘工作纪律规定,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中共昌宁县委组织部 昌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昌宁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6年3月15日
- 上一篇:昌宁县人民政府关于清明节期间严防森林火灾的通告
- 下一篇: 张高丽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