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正文

昌宁宜居山水田园城市展露美丽容颜

发布日期:2013-06-09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初夏时节,昌宁县城所在地右甸坝内的气温逐渐升高。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沿着右甸河两岸绿树间的水泥路散步休闲,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惬意的笑容。

“每天这样走走,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消暑纳凉,有时还能在河边的农田里买上点新鲜的蔬菜、水果,与旁边寨子里的人谈谈家常,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作为一个昌宁人,我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正变得越来越美,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是非常幸福的。”居民老刘的话,说出了县城居民的心声。在河边,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城郊村民,大家走在一起,或互相用点头微笑打个招呼,或一起坐在大树脚下谈天说地,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休闲快乐。

河两边人来人往的水泥路,是前不仅刚刚全部建成完成的。一直以来,昌宁都把右甸河作为母亲河,对河道进行持续的保护和治理。去年,又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把河道防洪治理与绿化、造林、道路硬化工程整合,统一对右甸坝段总长18.6公里河道进行堤防建设、绿化美化、城市景观提升改造,完成河堤机耕路两侧10m范围内防护林建设232.5亩,完成河堤两岸机耕路硬化16km,满足了县城市及两岸农田防洪要求,打造出了沿河两岸优美的自然景观,将先期建成的滨河公园、正在建设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沿河向两端延伸,两岸硬化道路实现了与城区路网相,穿城而过的河流真正成了整个右甸坝子的“中轴线”。

右甸河“中轴线”只是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山水田园一幅画”宜居山水田园城市的一个亮点。近几年来,昌宁从农业县实际出发,做好田园文章,稳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城市规划建设突出以水域、农田、公园、现代城市相融合,工业、商贸、文化、生活等组团合理划分,经济、生态、宜居功能共生共融。在做好县城规划建设的同时,围绕“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庄”的发展思路,编制完成了《昌宁县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及省市特色小镇规划,着力构建层级结构合理,职能分工各有特点,空间布局较为完善,各功能区域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近年,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元,延伸路网、完善功能、提升县城及周边面山绿化,形成了以道路为骨架、广场公园为主体、小区庭院为补充,“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绿化景观特色。

按照“人往宜居山坡转移、田地留给子孙耕”的持续发展思路,绘制了县城坝区及面山120平方公里范围的GB1:2000线性地形图,把田园风光保护建设规划作为专篇,并制定了《昌宁县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确定田园风光保护控制区域105平方公里,将县城周边3万亩农田调整为田园风光保护严控区,加大田园风光保护工作力度。在保护的同时,连续三年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坝区农田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在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城市自然景观功能。调整完善城市发展规划,通过用地上山拓宽城市发展空间,规划至2030年新增12.2平方公里用地中,山地利用面积为7.34平方公里,山坝比例为3:2。

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将县城所在地田园镇列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围绕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的目标,把县城周边的坝区、山区村庄作为一个整体,点、线、面结合,村与村、村与社区、村(社区)与城结合,统一的规划布局,加强对周边坝区及周边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加强田园风光的保护,按照“村(社区)重点规划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集中到园区内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坝区及面山产业布局,彰显区域特色。

每天傍晚时分,总是县城最热闹的时刻,右甸河生态走廊、城市主要公园和广场、周边村寨文化活动室及连通四周面山的路边,到处都是休闲放松的人群。在县城中心的世纪广场里,男女老少正随着昌宁特色音乐,跳着独特的“健身舞”。一位离广场约4公里的右文村村民一边跳一边开心地说:“现在条件好了,种田不用像过去那样起早贪黑地苦,吃了晚饭走着来这跳跳舞再走着回去,舒服得很,心里再也没有自己是农村人那种感觉了。”

[吴再忠 徐剑春 字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