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昌宁漭水:“江山叶泉”绘就农旅融合新画卷
清晨的薄雾轻抚着澜沧江的碧波,天堂山的万亩杜鹃在云海中若隐若现,黄家寨古茶园的千年茶香随风弥漫,阿背寨温泉雾气氤氲……走进漭水镇,一幅“江、山、叶、泉”交融的农旅画卷正徐徐展开。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资源,这座藏在滇西山水间的“文墨之乡”,正以农旅融合为笔,书写着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漭水镇的生态禀赋与生俱来,全镇森林覆盖率高达62.86%,郁郁葱葱的林海环绕村落;境内散落着8万余株古茶树,其中不少树龄超千年,虬曲的枝干见证着岁月变迁;1.2万亩有机茶园沿山坡层层叠叠,构成了“人在画中走,茶在云中飘”的诗意场景。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让漭水镇成为天然氧吧,更成为发展康养旅居产业的宝贵家底。
近年来,漭水镇坚持“分级推进、特色各异”的发展思路,将梯田稻渔的田园风光、澜沧江的壮阔景致、古茶树的文化底蕴、温泉的康养资源深度融入农旅融合发展布局,让“云南生活”的诗意与烟火气在这里落地生根,形成了与“好在保山”“就想来昌宁+”区域品牌深度呼应的产业发展体系,农旅融合的路径愈发清晰,带动效应持续凸显。
河尾村中岭岗的阿背寨旅居项目,是这幅画卷里的鲜活注脚,如今已成为乡村旅居的热门打卡地。作为全省首个点状供地示范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项目让废弃农舍变身美学空间,目前,项目内的温泉营地、原舍胭脂温泉酒店已全部投入运营,“树蛙部落”树屋营地已近尾声,田园生活馆也已竣工待装。“我们不只建设旅居区,更要还原向往的生活。”项目运营负责人指着田垄介绍。500亩梯田依托四季农旅被盘活,春有采茶、夏有稻田捕鱼,游客白天沉浸式体验秋收喜悦,傍晚泡进偏硅酸含量60mg/L的医疗级温泉,抬头就是星空与梯田交叠的美景。
项目的落地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如今,河尾村周边3公里的通村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平整的水泥路串联起家家户户;200亩梯田新添了高效灌溉设施,既保障了农业生产,也提升了旅游体验。“我把田租给企业,企业又让我们种庄稼,收获时给企业三成分红。节假日聘请我到温泉营地打扫卫生,家里种的核桃、板栗这些农特产品还能卖给来玩的游客,比以前单靠种庄稼强多了。”村民李大姐笑着算起账。据统计,仅阿背寨旅居项目就为当地提供了1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实现增收。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天堂山方向行进,沿江村的青山绿水间又呈现出另一番热闹景象。凭借94.6%的超高森林覆盖率,沿江村依托天堂山的原始生态资源,打造的“自在漭水、徒步天堂山”品牌已成为徒步旅行的新名片。当地采用“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4321”收益模式,整合100万元铺就3公里徒步道路,打造“文创方舟”,将生态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现在来露营的人可多了,周末、节假日帐篷经常满员。”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禹光德介绍,“我们把天堂山的原始森林、高山湿地,以及古桥磨坊等人文元素融进徒步线,游客白天爬山看飞瀑,晚上在高山草甸烧烤、打歌、看星星。”据了解,国庆期间,沿江接待游客7400余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0余万元,创下历史新高。目前,漭水镇已与迁徙鸟文旅公司达成深度合作,计划对沪滇合作帮扶资金建设的资产以及闲置的老校舍进行改造,打造国际青年旅社和诗歌研学基地,为文旅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在漭水镇的农旅版图中,黄家寨古茶公园是茶旅融合的核心阵地,如今已成为传承茶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走进古茶公园,连片的古茶树郁郁葱葱,树干粗壮挺拔,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漭水镇创新推出‘茶+’系列产品,我们正在开发茶膳、茶酒、茶修等特色产品,让游客从‘一杯茶’中读懂千年茶乡底蕴。”一位茶文化爱好者表示,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茶制茶,还能参与茶艺学习、茶文化讲座等活动,实现“观茶、品茶、学茶、购茶”的一站式体验。如今,黄家寨古茶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茶农通过销售茶叶、提供体验服务实现增收。
“春采茶、夏研学、秋农耕、冬康养,我们希望让每位游客都能在漭水找到‘云南生活’的理想模样,让漭水成为四季皆可栖居的旅居目的地。”漭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漭水镇,农旅融合的画卷正越绘越精彩,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坚实。未来,漭水镇将继续深耕农旅融合赛道,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提升服务品质,让这座山水间的“文墨之乡”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 下一篇: 杨斌斌到卡斯镇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