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 促民生 | 昌宁:小特派员大服务 企业呼声变掌声
昌宁县创新构建“双向清单、四级直通、集成平台、清单销号”四维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根据企业需求从水利、交通等14个重点行业领域选派76名服务企业特派员,精准对接217户企业,以“小支点”撬动服务企业“大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两天,昌宁县亚鑫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出现短期资金周转压力,企业特派员李秋了解需求后,第一时间上报,由县金融监管昌宁支局牵头,组织县内多家银行机构开展“银企对接直通车”活动。李秋协助申报的15万元联农带农奖补资金及时到账。这笔资金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让周边30多户为企业供应核桃的小商户吃下“定心丸”。
昌宁县亚鑫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永强说:“特派员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资金方面,前期已经解决了一大部分,目前正在帮助我们协商办理农商行3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补助方面,帮助我们获得了15万元的联农带农奖补资金,而且到账。不仅保障我们在原料收购旺季的资金需求,更让跟着我们干的几十户小商户,不用再担心收果款的拖欠,大家干劲更足了。”
作为县里的核桃加工规上企业,亚鑫公司联结着1200多户农户,其中小规模种植户占比超七成。特派员制度通过保障龙头企业资金链稳定,形成“龙头企业+小商户+农户”的增收链条,这正是昌宁“招引培育小商户、激活县域大民生”的典型模式。
“我们特派员就是企业的‘联络员’和‘办事员’,更是营商环境的‘宣传员’。企业反映的问题,我们第一时间收集上来。像上个月帮一家新开的小食品加工厂协调营业执照办理,从提交材料到拿证只用了1天时间。我们不仅要解决老企业的难题,更要让新商户来得放心、干得舒心。”云南昌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特派员李秋说。
李秋的顺畅履职背后有一套高效严密的“四级直通”机制:简单问题特派员现场办,跨部门问题三日内会商协办,复杂问题处级领导牵头办,特殊难题上报市级办。这套机制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全县14个重点行业,让76名特派员既成为企业的“专属管家”,也成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前哨兵”。将特派员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工程,特派员们不仅服务大企业,更当好中小微商户的“护航员”。通过特派员牵线搭桥,全县新增注册商户326家,带动就业1800多人。
工厂车间是企业特派员的“战场”,山乡田垄同样活跃着企业特派员的身影。在云南恒益冷链公司的分拣车间,县农业农村局特派员王菊莲正和企业负责人核对蔬菜种植户名单。针对企业提出的“扩大本地蔬菜采购、帮助小种植户提升品质”需求,她不仅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还协助26户小农户完成绿色食品认证,让原本零散的小菜农变成了冷链企业的稳定供应商,户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
柯街镇蔬菜种植户陈豪说:“以前种的菜卖不上价,想扩大规模又怕卖不出去。王菊莲特派员帮我们联系了冷链公司,还请专家教我们科学种植,现在我家50亩菜地的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听说这都是县里为了让我们小户能跟着大企业赚钱,专门派干部来帮我们搭的桥,这样好的政策真是服务到我们心坎里了!”
在漭水黄家寨古树茶园,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特派员翁德富正在查看今年秋茶的长势。针对茶厂提出的“拓宽销售渠道”需求,他不仅组织企业参加西南大学推介会、协调南博会展位,更牵线县电商服务中心开展培训,帮助茶厂带动周边小茶农开起了网店,让古树茶香飘向全国。
“企业特派员多次带领我们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各地茶叶展销会,业务洽谈、交流、学习、推荐。也引进来了很多外地茶商茶友到昌宁,拓宽我们昌宁茶叶的销售渠道。这就是政府服务到位,我们产品销路得到拓宽,所以我们企业倍有信心,把我们的这个茶叶产业做得更强更大。”漭水黄家寨古树茶厂负责人董林说。
为搭建便企“连心桥”,昌宁县还整合“营商环境直通车”“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等多项涉企服务机制,制定《昌宁县服务企业特派员工作手册》,统一工作标准与流程。赋予特派员“统一服务入口”职责,实现企业诉求“一口归集”、服务资源“并联调度”,企业从“找多头”变为“找一人”,服务效能大幅提升。随着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一再简化,零散商户搭上产业链的快车,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变成增值商品,机器的轰鸣声、商户的欢笑声,共同汇成了对政府服务最好的掌声。昌宁正成为企业安心经营、商户舒心发展的沃土。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特派员累计解决企业和商户诉求376件,协调政策补助8112万元、融资贷款3500万元,92%的问题在乡镇和部门层面就得到解决。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1.05亿元,同比增长3.6%。农业现价总产值达34.1亿元,增长3%;规上工业4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8亿元,增长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