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昌宁邀您来采茶·典型案例 | 一片叶子上的发展史 一盏红茶里的团结情——保山市昌宁县以茶为“道”带动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地方实践

近年来,保山市昌宁县立足茶资源和茶产业优势,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一、背景情况

保山市昌宁县位于东经99°至100°,北纬24°至25°,被视为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带,有1600多年的种茶历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全县下辖13个乡镇,共35.5万人,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1.9%。

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茶叶科技示范县和茶文化创作基地县,多次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5年成功申报成为全国“昌宁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近年来,为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昌宁县充分发挥茶资源优势,以茶“业”富民、茶“事”交融、茶“艺”载文,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茶“业”富民,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昌宁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依托“昌宁红”品牌优势、“千年茶乡”资源优势,畅通路网建设,大力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外地茶商往来昌宁,带来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叶营销模式,改变了昌宁茶的生产方式,丰富了昌宁茶的销售渠道,干茶平均价从2015年的32.31元/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48.16元/公斤,增长49%;普通茶鲜叶的价格增长到10.16元/公斤,全县茶农户均收入增加到27787元,实现人均收入7620元。通过探索“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706家茶企带动茶农49648户187489人,8194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企业增效,2023年,全县有103个村、508个村民小组、49648户农户、18.75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31.5万亩,干茶总产量2983.8万公斤,茶叶鲜叶的价格10.16元/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69.5亿元,实现茶农人均收入7620元。全县共计18.75万人以茶为伴、以茶为业、以茶为乐,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二)茶“事”交融,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昌宁县多形式开展茶事活动,积极构建“茶旅融合”发展格局。先后举行“茶香文化旅游节”“茶食比拼大赛”“昌宁邀您来采茶”等活动,有效提高昌宁知名度、美誉度;开展“昌茶进藏·重走茶马古道”大型公益宣传活动,30余名昌宁茶企、茶文化代表进藏开展系列专场推介会8场次,签订订单3000吨,与西藏林芝智慧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了茶经济深度交流与合作;昌宁红茶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976吨。将茶产业与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民族风情、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昌宁县构建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发展格局,成功创建6个国家3A级茶旅融合景区,2023年接待县内外游客42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50亿元,以景区为载体传播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三)茶“艺”载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昌宁县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昌宁县注重古茶树保护,据专家考证,境内人工栽培茶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茶树资源有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三大类,总面积3.7万亩,分布在9个乡镇31个村(社区),有古茶树群落48个、古茶树20.1万株,现存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园总面积达1.4万余亩,古树茶产量达85.1万公斤,产值2.3亿元。这些古茶树,是昌宁各族群众传承茶文化的有力见证。弘扬茶文化,提倡生活茶“艺”,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推广茶文化向城乡、家庭、社区和学校覆盖,建成茶文化活动室40个,建成茶叶专业合作社50个,培训标准化茶园管理技术15000人次,培训红茶加工技术、晒青毛茶加工技术、烘青毛茶加工技术等标准化茶叶加工技术6000人次,培训茶叶审评员、茶艺师800人次;广泛开展茶文化创作与挖掘活动,先后出版了《昌宁茶叶志》《昌宁古茶树图谱》等一批书籍,创作拍摄了《阿奶的茶》等短视频,创作剧目《云茶飘香》《七彩茶乡》《香茶送到北京去》等文艺精品,先后建成了昌宁县综合文化展馆、昌宁红茶博物馆和体验中心。各族群众在学习茶艺、感悟茶饮文化、陶冶情操中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不断夯实。

昌宁县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宣传浸润,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茶的生产销售、茶艺茶事活动等,进一步促进了昌宁县内外各族群众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22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茶友走进温泉镇光山村大团山茶园体验采茶

经验启示

昌宁县将茶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发挥多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多形式开展茶事活动,挖掘和传播茶文化,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显著提升,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了有效经验。

(一)产业发展是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有效杠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技艺统筹发展,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建立“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茶产业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杠杆。

(二)茶的贸易往来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抓手。多形式开展茶事活动,积极构建“茶旅融合”发展格局。将茶产业与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民族风情、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发展格局,有效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三)弘扬茶文化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助推器。提倡生活茶“艺”,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推广茶文化向城乡、家庭、社区和学校覆盖。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挖掘对茶的共同记忆,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构筑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