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教师节前夕走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生活——为了松雪梅花静静开

发布日期:2016-09-08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看惯了在灿烂笑容、朗朗书声里老师们的风采,您是否了解置身特殊孩子中间、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昌宁特殊教育学校,看看老师们的工作生活状况——  

为了松雪梅花静静开

清晨八点,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里,老师正带着孩子们进行着晨练。与普通学校不同,孩子们的晨练不跑步,也不是做操,而是绕着操场的跑道不疾不徐地走着。透过操场边的松雪梅花间隙看去,虽然动作不整齐、不协调,有的孩子甚至还需要老师和陪读家长搀扶着,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却透着坚强、透着努力。  

“这些孩子能成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看着从眼前走过的孩子,副校长李翠兰似乎在自语地说着,她的眼里写满了关爱,也写满了感动。李翠兰说,自己是2013年学校建成时,从漭水镇明德村完小调到这里的,后来又到南京特殊教育学校去参加了一个学期的短训。通过三年的工作,心里对自己不够专业的担心逐步被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所代替。她说:“来到这里三年,感觉自己在与学校里的孩子一起成长,每次看到孩子的一点点变化,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老师好!”晨练结束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走进教室、康复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康复。手工、美术教师李杨阳开始带着五年级三班的孩子们做手工、绘画,尽管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孩子们的动作,但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不耐烦。“我们每年开展的手工艺品、软陶义卖活动,全部出自我们学校这些孩子的手。”李杨阳说,特殊学校的孩子,主要以智力障碍为主,他们要么智力发育滞后,更多是因为疾病而导致肢体不健全,他们的特点就是学得慢、忘得快,只有一遍遍地重复才能有所进展。“我最感动的,就是几次带着孩子们的作品和部分孩子去开展义卖活动成功时,特别是孩子们因为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买去后那激动得语无伦次、手舞足蹈的样子,看着他们,我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说着这话,李杨阳的眼睛湿润了。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三年级的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音乐老师段淑湘正带孩子们一边唱、一边比划着,因为疾病等原因,十多个孩子就有十多个表情,十多个孩子就有十多种动作,虽然不整齐但都透着开心。段淑湘说,从普通学校借调到特殊学校三年来,自己一直在探索适合特殊学校孩子的教学方法,现在基本上采用音乐加游戏、音乐加律动的方式,让孩子们互动起来,跟着唱、跟着做。“教普通孩子,可能只需要教一两遍就能教会,教这些孩子好点的至少也要4至5节课,最差的一学期下来能教出一首歌、做出一个动作就已经很不错。” 段淑湘说,“说不辛苦,说出来自己都不信,但从孩子们的表情里我知道他们喜欢音乐,我也在他们的笑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做游戏的时候,不能互相推搡……”听着一名名学生艰难地回答出自己前一天讲的安全教育内容,五年级一班班主任普静芳比孩子还要开心。其实,普静芳本身也就是一个大孩子,她今年刚刚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刚上班一个星期,虽然已经有一个学期的实习经历,但真正带起学生来还是让她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她说,前几天自己班刚来了一名学生,不仅自闭,还有自残倾向,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经过向老教师请教,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做,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普静芳说:“我现在就是觉得学用还是脱节,但是我有信心,因为我们这里的老教师都很能带人,我也相信我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  

与普静芳相比,同样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陈文芬已经是一名老教师了。现在,陈文芬在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康复教育,每天所做的就是在家长的配合下,帮助一些重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在别的孩子正在学习知识、做手工、唱歌、画画的时候,陈文芬正在康复教室里带着三个孩子以抱大球来回的方式,训练着孩子的大脑和肢体能力。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或许是因为听到外面的歌声,还是因为有陌生人的到来,不停地在向门口张望,直到老师喊了好多声,才回过身抱起球,慢慢地完成老师的指令,当他终于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后,看到陈文芬冲他竖起了大拇指时,脸上露出了略带迷茫的笑。看着孩子完成了指令,在一旁配合的母亲禹女士的眼睛湿润了:“我儿子来这里一年了,还是很有效果,以前在家的时候别人怎么叫也不会知道反应,现在终于知道了,而且像洗脸这样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也会了一些。”  

“其实,我高考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中医的推拿按摩,后来上了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里有康复训练课,与中医有关,就学得更用心一些,没想到现在能发挥这么好的作用。”陈文芬说,“现在我觉得孩子的康复训练还有很多难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在评估、制定方案等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另一方面是家长的配合不够,有的家长甚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我觉得这些孩子的康复,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区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做得更好!”  

一个上午的学习、康复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食堂吃午餐,被称为“生活老师”的保育员便开始忙碌起来,带着孩子打饭、照顾孩子吃饭……在忙碌的保育员队伍里,有一个戴着眼镜、个子比一些学生还小的女孩子特别引人注目。她一会照顾这个,一会看看那个,在坐着吃饭的学生中间穿梭往来。当看到一个情绪激动的小女孩哭着不吃饭时,她坐到小女孩的身边一边安抚一边帮着擦脸。在她的安抚下,小女孩的情绪渐渐平稳,慢慢地吃起了饭。这个保育员名叫于艾冰,是一个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的独生子女。“我大学毕业后,想考特殊教育的研究生,就报考了这里保育员工作,想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于艾冰说,“其实这些孩子的心是纯真的,与普通孩子没什么区别,只要我们用他们的思想去帮他们,他们就会喜欢我们。”  

吃完午饭,孩子们在保育员的带领下,从开满松雪梅花的过道边向宿舍走去。几个五年级的孩子看到样长刘蓉拿着手机在给他们拍照片,就跑到刘蓉身边,与她一起拿着手机一边看照片,一边开心地笑着。刘蓉说:“我们这个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已有8个班101名学生。我们学校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浸透着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届的关心。对于我们45名教职员工来说,我们只是在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而已。我们学校的发展,总体环境已经非常好了,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社会对我们的理解不够,还有一些政策落实上也有差距,同时我们自身的教师队伍的结构还不尽合理。”  

“有爱则无碍。我相信随着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逐步解决,我们的特殊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盯着盛开的松雪梅花,和花旁边三三两两走过的学生,刘蓉的信心十足。她说:“这些特殊孩子,就像这松雪梅花儿,虽然容易被人忽视但却一样能够盛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的盛开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教育,共同为这些花儿的盛开撑起一方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