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万德美、李燕荣获“第五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

发布日期:2015-11-25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近日,云南省文明委发出《关于表彰第五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的决定》,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大城村小新寨村民小组村民万德美、温泉镇尼诺村妇代会主任李燕荣获“第五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万德美,傣族名字叫叶妲。1961年出生于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小新寨一个普通的傣族农民家庭,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她,只读完了初中学业。1987年在女儿只有6个月时,丈夫抛妻弃子一去不回。身残、女儿、生活……摆在她面前的只有困难。

说到万德美,在湾甸傣乡,人们更多只有敬佩与感激;只有被她那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一个单身母亲,却用大爱撑起一个幸福的家;一个身残妇女,却成为一个怜贫惜穷的善者;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却倾尽一生心血成为一个译著九百多万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30载译著9百万,续写无悔人生

“作为傣家儿女,我们应该当起传承和保护傣家文化的这份责任”。2004年,万德美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称号。30多年来,她译著傣族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民俗、史诗等古籍五百余部,九百多万字。

从小就和父亲学习傣文的她,在父亲的熏陶下,对傣族文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她参加保山民族干校学习新傣文,3个月后结业回家,她决心主动担起保护和传承傣族文化的责任。加之在父亲的传授下,通过几年的悉心学习,不管什么版本的古傣文万德美拿到手里都能读会写。30多年来,残疾的她拄着拐杖走遍了昌宁境内的湾甸、卡斯、柯街、勐统等傣族居住地,通过亲戚等各种社会关系,拜访四周傣族、汉族、彝族、苗族、布朗族、白族、傈僳族等老艺人,收集广泛在各族同胞流传的傣文孤本卷本。1984年,她被借到县文化馆从事傣文翻译工作,她先后翻译了《宝扇》、《阿銮白虎》、《卖藤蔑的王子》、《九颗宝石》、《白象红牙》等数篇具有艺术性和史料性的傣族民间故事,其中《宝扇》被编排成大型舞蹈史诗。其间的1985年,她还参加了云南民族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学培训班,对《民族民间文学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傣族文化的传承上又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1987年,再回到老家。她白天开铺子做生意,晚上继续翻译古傣文经卷里的故事。2012年,她从古傣文经卷里翻译出来30多万字的傣族民间故事专集《蜘蛛王》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荣获第三届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奖文学类二等奖和昌宁县首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2013年,她的傣族史诗《神蜘蛛》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014年她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娃娃们喜欢傣文,趁着放假这段时间,教他们学傣文,主要是担心我们这代老了,就没有人认识傣文,我们的傣族语言文字就这样丢失,很可惜。”万德美的话,道出了真谛。每逢寒暑假,在万德美小卖铺前的青树上常常过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弯弯扭扭的豆芽似的古傣文,身边围着八九个十个孩子,这是她在无偿的教孩子们学习古傣文。

同时,每年文化遗产日,她都到市、县参加表演、展演、讲座、宣活活动。自2005年来,配合湾甸乡政府,到湾甸文化站每年举行2期的傣文培训班,学员达500多人次。她走遍湾甸傣族十余所学校,不定期教授傣文。还先后到昌宁第一中学、昌宁第二中学、昌宁第一示范小学开展傣族文化讲座。一切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应该的,都认为这是一种责任。

倾心尽力树榜样,谱写大爱之歌

“身体残,我还有头脑和双手,家庭不幸,也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万德美常说的话。丈夫离家出走,家,对于万德美来说,一时感觉那么陌生,常人眼里无法理解这母残儿幼的痛,更何谈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万德美在一阵悲痛之后,内心“誓与命运斗争”的决心却已深深的植根。为了维持生计,她无法象常人家庭一样到自家的责任田里挥汗淋漓,收获体力劳动带来的丰硕成果。通过一番思考之后,她决定做点小买卖……从此,她拖着一条瘸腿背着小孩艰难的颠簸于人们的视线里。

万德美左手提凳子,右手提竹箩,背上背着女儿,到寨子里的录像放映场卖瓜子,一晚上卖下来赚两三块钱,后来又增加了香烟、包子等。近两年,攒了500块钱,她用300块钱盖了一间油毛毡房,用200块钱来进货,办起了小卖铺,房子很简陋,里面只是用土基木板搭台摆货,加之货物又少,早上把货搬到小卖铺做做买卖,晚上又把货搬回家。由于她是个热心肠,很多人相继照顾她生意,省吃俭用,日积月累,货物品种和数量逐步增多,但她的身体已无力承受搬去搬来的折腾。父亲万清国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筹了部分资金加上万德美的结余,在自家的房前为她娘俩盖起了一间三格的瓦房。从此,万德美的小卖铺步入了正轨,她的天地不再狭小,生意也越来越好。

万德美拖着一条瘸腿,夜以继日的经营着她的小卖铺,讨生活靠它,供女儿读书靠它,搞家庭建设靠它。在女儿的成长中,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女儿立志成才,懂得感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2009年她的女儿陈婷云南民族大学毕业。女儿毕业,压力减轻了,2012年她又投资22万元,盖起了一层四格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大门、扩建了小卖铺。万德美过上了好日子,女儿大学毕业了,可谁知道她靠的是什么?走的路是何等艰难,邻里乡亲无不为这个残疾妇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

身残志坚话感恩,怜贫惜弱济乡邻

“日子好过了,全靠乡里乡亲的照顾,我无以回报”。朴实的话语却渗透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因为她懂得。

万德美摇身一变,成了乡亲们眼里的“慈善家”,每到小卖铺买东西的乡亲邻里,她总是问长问短,遇到寨子家人生病,经济周转不开的人家,她常常赊东西、借钱给他们。沙沟村民小组黎先和家,年幼的儿子得肾病,四肢浮肿,急需救治,身无分文,借了好多家人都借不到钱,最后跑来找她,看着黎先和焦急而无奈的样子,她二话没说,拿出一沓钱塞到黎先和手里,孩子得救了;寨子里原来一位姓李的老奶奶,由于当时家庭困难,无钱买毛巾、肥皂、洗衣粉等,她不但满足她的生活需品,还常常给她糖果、水果等。这一件件扶贫济弱的小事汇集成了感恩的记忆。

李燕,女,汉族,1974年7月出生,保山市昌宁县温泉镇尼诺村杞木林村民组村民;连续三届任村妇代会主任。她嫁入婆家不满七年,丈夫在一场意外中不幸去世,时年28岁的李燕领着刚满四岁的儿子,独自挑起照顾公婆、维持家庭的重担,用爱心和坚守扶老携幼,艰苦创业;用胜似亲生儿女的悉心关怀,赢得了公婆的爱戴,换得了十里八乡的赞许,重获了温馨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以善良战胜了生活的磨难,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人间大爱,成为尼诺茶山人人称赞、家家学习的好儿媳。

尽管历经坎坷沧桑,李燕看上去依然阳光秀丽。她说,人生的磨难无法回避,但生活必须继续,总不能终日愁眉苦脸,让老人和孩子也见不到一丝光亮。其实,当2002年丈夫意外故去时,李燕也经历了天塌地陷一般的黑暗日子。“孩子小,老人老,丈夫一走,真是不知生活该怎样继续……”说起当年的苦,李燕仍有些哽咽。当时,李燕刚满28岁,正在村完小当代课教师。头一天还在丈夫的宠爱中憧憬着未来的幸福,却不料一夜间就变得无依无靠,孤立无援。很多同情她的邻里亲戚都劝她趁早改嫁,都说扛下去,她没有好日子。是啊,老人年迈多病,孩子又小,前路黯淡无光。就连公公婆婆都对她说,有好的人家你就改嫁吧!我们两个老人一定会把孙子领大的,可不能耽误你。“丈夫已经死了,如果我再改嫁,这老人和孩子可就过不出来了,老人会气死,孩子会没人管教走歪路,这个家可就垮了,就散伙了。说句良心话,人活一辈子可不能让自己看不起自己。”李燕这样说,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坚守。她辞去干了8年的代课教师的工作,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考试转正机会,回家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她一面照顾老小,一面早出晚归打理茶园,省吃俭用积攒垫本,又开起了小卖部;自己把苦吞进肚子里,用乐观的欢笑感染着老人和孩子,不仅让他们吃饱穿暖,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幼有所学。日子在咬牙抗争中,在痛并快乐中,一天天好了起来。如今,孩子健康成长,从医专毕业,开始走上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岗位。孩子说,选择从医就是被母亲的善良孕育教化的;老人更是逢人就夸,这家有今天,全靠了自己的好儿媳。

3月初,正是春茶采摘旺季,李燕77岁的婆婆李芬兰却惦记着亲家母,急着要去住一晚。正在忙着收茶的李燕赶紧放下手中的称,让现在的丈夫徐文武先去送婆婆一转。徐文武赶忙跑到自家的小卖部大包小包的装了一堆好吃的,扶着老太太坐上了车。不明真相的人决不会相信,这看似温馨的一家人,其实毫无血缘关系。原来,李燕的公公卧床瘫痪一年多,终因脑梗塞医治无效,在三年前不幸离世。李燕为了排遣婆婆的苦闷,就动员自己的母亲来和婆婆一起住,生活上互相照顾,感情上互相慰藉。如今,李燕的婆婆和李燕的妈妈成了难分难舍的好姊妹,这分开才几天,就挂念着要去聊上一晚、住上一夜。

李燕的婆婆说,老头子(李燕的公公)2011年病倒,阿燕和小顺给老人端屎端尿,穿衣喂饭,擦洗身子,差钱借债,辗转就医,真是孝顺得没法说,比自己嫁在外的女儿都尽心尽力。

李燕现在的丈夫是李燕婆婆家的邻居,老太太看着长大的。正是因为知根知底,老太太才铁了心做主,让他入赘自家,续弦儿媳,照顾老幼。徐文武和老太太相处得情同母子,老人喜欢热闹、爱赶街,徐文武每逢街天都要去进货,就总会把老太太扶上车,带着一起去赶街。老太太爱吃豆浆,徐文武是每逢街天就买,连街上卖豆浆的都知道雷打不动给他娘俩留着。

徐文武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入赘李燕家后更懂得珍惜。为了照顾好老人孩子,他们没有再生娃娃。用徐文武的话说,人生相遇不容易,善良是会感染的,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互关心,这真心可比血缘关系还宝贵。

如今,李燕20岁的儿子和奶奶,和徐文武也很亲密,刚领到第一笔工资,就全用来给全家一人买了一件衣服。孩子说,要是没有这个温暖的家,自己决不会有今天。

儿媳孝顺用真心,婆婆关怀用真情,心心相印传大爱,换得家和万事兴。如今,李燕一家有了100多亩的茶园,又办了茶所和小卖部,率先在寨子里盖起了四层的楼房,还买了微型车、拖来机和摩托车,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这让寨邻寨舍人人都称赞,家家都羡慕。李燕总说,孝老爱亲,无怨无悔。(昌宁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