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减法”降成本 做“加法”拓富路
初春,暖风轻抚,黑惠江畔的崇山峻岭,悄然换上了浅绿色的外套,透出几分春意。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珠街,探寻彝乡扶贫攻坚的路径。
在昌宁县,贫困是彝乡珠街的代名词,山区、边远、民族、贫困是贴在珠街身上的标签。珠街彝族乡位于昌宁县东北方,地处“三州五县”结合部,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全县六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之一。2014年底,全乡贫困人口1511户5033人,贫困发生率为35.4%。住在山里的群众看山愁、看水愁,发展致富无门路。如何让群众逐步搬出来,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珠街乡做好“加减法”,算好易地扶贫搬迁致富帐,让群众搬得出,能致富,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搬得出
做“减法”,降低建房成本
“过去,想搬,搬不动。”珠街乡子堂村比码居民小组李彪昌满脸无奈地说。他家在黑惠江东岸,乡政府、村委会都在西岸,没有桥,至今不通公路,赶集、办事全靠渡轮往来,费时、费工,生产、生活成本比较高。村民小组原有14户人家,小湾水电站建设时作为移民搬迁了5户,剩下9户靠自己想搬也没能力搬迁。
“现在政策好,得赶紧搬,搬了才有希望。”祖辈生活在“江外孤村”的李彪昌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搬出“穷窝”是最现实的选择。跟李彪昌一样,寨子里6户人家决定搬迁到乡集镇。
“政府做好‘三通一平’,农户只管建房。群众来集镇建房,光是建材运输费,就要节省一大笔。”珠街乡乡长李旺兴介绍,珠街乡按照“因地制宜、交通便利”原则,规划了从岗集镇、金宝高月、比此新村、珠街路嘎码等4个安置点,计划三年内搬迁安置298户1148人,其中2016年完成搬迁安置190户。
“不但要搬得出、建好房,还要避免因建房而返贫、致贫!”李旺兴说,这是全乡上下的共识。该乡在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提供5种不同户型设计,建房投资在10万余元到20多万不等,供群众参考选择,倡导群众量力而行,避免举债建设。
在金宝村,一个由村集体经济入股、村里致富能人主办的免烧砖厂正在加紧建设,生产以免烧砖为主的新型环保墙材,给建房群众提供生态环保、质优价廉的墙材。“新建免烧砖厂主要是实现就地生产、供应墙材,降低群众的建房成本。”金宝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赵跃新算了一笔账:过去,群众建房要到七八十公里外的大理州巍山县城买红砖,每块砖运费就要0.15元;现在家门口就生产免烧砖,仅运费一项每户可节省三四千元,可以为全村100多户搬迁群众节省近40万元。
“现在,群众的建房资金保障到位,2016年搬迁安置的190户贫困群众有望在年底搬入新家。”李旺兴说,易地搬迁农户至少可以享受到三笔无偿、有偿资金,其中无偿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4万元、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1.2万元;有偿资金为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贷款每户6万元,农村信用社危房改造贷款每户5万元,政府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此外,地质灾害点搬迁户还可以享受3万元的补助。每户合计可以得到12.2万元至18万元的资金支持。
能致富
做“加法”,拓宽增收渠道
易地搬迁后贫困群众如何偿还贷款、如何致富?珠街乡的答案是:做“加法”。充分利用好迁入地、原驻地两个资源,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做到原有收入不减少,增加新的创收点。
“搬迁群众的田地、山林基本都以种植澳洲坚果、糯橄榄等经济林果为主,搬迁后的收入不会减少。”子堂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飞说,搬迁群众最集中的黑惠江东岸3个村民小组,已经栽植澳洲坚果、油橄榄等经济林果1000多亩,只需要季节性管护,不用每天都回到原住地,随着逐步进入盛果期,群众收入将稳步增加。同时,子堂村已注册成立了集体经济入股的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筹建养牛圈舍,搬迁群众可以自愿入股,通过合作社分红,每年增加一定收入。
“规划安置点时,我们不仅考虑了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更考虑到搬迁后生产发展的需要。”李旺兴说。在该乡的4个安置点规划中,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上学、就医等优质社会资源,提升幸福感。同时,也规划了养殖小区、商铺等生产性设施,以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创业条件。
在金宝村高月安置点,根据群众习惯养殖生猪、黄牛的实际,统一规划了占地20亩的养殖小区,引导群众转变分散式、粗放式养殖方式,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升养殖效益,增加群众收入。
在从岗集镇安置点,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和集镇二期建设相结合,在集镇核心区建设安置小区,规划沿街商铺76宗,同步规划建设综合农贸市场、农特产品初加工等项目,提供经商、务工等条件。
“搬来集镇上,孙子、孙女读书方便,儿子、儿媳可以打打工,我也做点小生意,日子肯定一天更比一天好!”李彪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字竟春)
- 上一篇:杨开东深入珠街乡调研
- 下一篇: 我县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