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突破“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

发布日期:2014-07-03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昌宁县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党员队伍、保障机制、服务载体等关键要素,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实现昌宁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抓好基层党建,关键是党委要管党建,书记要抓党建。县委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建强服务核心。从2007年开始探索科学评价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指标体系和激励措施,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目标同订、任务同下、责任同查、工作同奖惩,建立起基层党建责任制及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构建了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从产业布局、行业分布、党员流向等方面,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基层组织架构,探索形成了“支部+产业”、“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多种组织设置模式,理顺了党组织关系,使党组织设置顺应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选好党组织带头,通过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派党组织常务书记、推动责任区社区民警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等方式,不断改善队伍结构。组织村(社区)干部培训1000余人次,不断提高党组织书记素质。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既要提高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调动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始终坚持发展党员数量服从质量,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优化服务队伍。2013年新发展党员450名中,35岁以下占85.33%,大专以上学历占33.3%。注重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开展“万名党员大轮训”,优化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先锋工程”,坚持组织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采取培训一批创业致富明白人、解决一批党员创业致富项目资金、壮大一批党员创业致富产业、扶持一批党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一批青壮年外出务工“五个一批”举措,帮助农村党员率先实现收入倍增。同时,开展党员示范岗、责任区、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彰显党员先锋价值。

重视丰富党组织服务载体,搭建干群“连心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组织开展“四群”教育,大力实施百个单位联百村、千名干部联万户的“百千万工程”,做到矛盾纠纷重点村领导蹲点、省市县乡单位挂钩联系村(社区)、省市县乡干部职工走访联系群众“三个全覆盖”,推动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帮助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解决问题中、在上门服务中让群众得到实惠,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网格化管理作社区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面对农村辖区范围广、群众居住分散、服务群众力量不足等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服务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服务网络,构建人人都是勤务员、事事都有办理员的良好服务格局,真正把党员、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将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着力加大保障力度。每年给予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5万元(含每个自然村党支部工作经费0.2万元),并将党组织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确保经费保障落实到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12年至今消除“空壳村”38个,2014年,组织实施“红色股份”工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办法,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同时,采取党费返还、鼓励党员捐赠、财政补助等方式,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党组织正常运转。针对基层干部待遇偏低的情况,连续6次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为在职村(社区)干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同时分别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指导员、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委员、下设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一定的补助,解决村(社区)干部后顾之忧,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把党组织活动场所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于2010年全面完成了行政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从2011年起县级财政每年投入110万元,整合多种资源,完成自然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168个,为基层党组织建起了集议事决策、政策教育、科技培训、文化活动、民事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室多用、资源共享综合型服务场所。同时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在所有乡镇和村级建设了为民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再忠 正良 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