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昌宁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发布日期:2013-05-24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本报讯 夜幕降临,热闹了一天的漭水镇集镇街道渐渐冷清下来,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院里,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男女老少纷纷随着欢快的音乐旋律,尽情地跳着广场操舞。

与院子里不同,院子边的“室内活动”则呈现别样的“热闹”。镇情展室、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里,都有群众在查看镇情介绍及实物、翻阅图书、棋盘博弈、锻炼身体;洞经协会的乐室里,老“乐师”们正在倾心演奏,一些喜爱洞经音乐的人围在四周,静静地聆听。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字符——快乐、惬意。居民于春艳这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会到这里学习“欢乐乡村广场操舞”,她说:“过去,总羡慕县城几个广场活动的人,没想到很快自己也能享受同样的生活,这些都是公共文化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现在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带孩子来这里活动,学学舞、上上网、看看书、听听音乐,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意识,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机遇,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积极宣传引导,强化业务指导培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加快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牌,有效推动公共文化跨越发展。在创建工作中,共筹措投入资金共投入资金6532.55万元,其中县乡自筹3901.68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县体育馆、建筑面积4057平方米的县图书馆、13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130个自然村文化院,农家书屋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针对文化系统人员编制紧缺的问题,为县图书馆新增编制4名,确保13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均在3人以上,并为124个村(社区)配齐了兼职文化干事,在全县选聘了233名文化志愿者。

文化工作部门不断创新,为公共文化提供服务。县文工队改革后成立的杜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活力增强,下乡巡回场次从每年60场增至80场;13乡镇综合文化站均配齐了电脑、照相机、摄像机、传真机、多媒体、广场音响设备、篮球场、体育健身路径、乒乓球桌等设施;118个村和6个社区均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脑,并成立“农文网培学校基层服务点”。县、乡“两馆一站”实现100%常态化管理及免费开放服务,并积极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等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在建设的同时,重点在“用”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设施的作用,引导广大城乡群众参,在活动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2年,共开展广场操舞培训30场次5000余人,全县已组建起176支农民业余文艺队、2个洞经演艺协会、1个文化发展促进会,初步培育起了城乡文化骨干队伍,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常态”。

和漭水集镇居民一样,全县从城区到集镇、从坝区到山区,广大人民群众都在享受着公共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温泉乡光山地李子树村民小组去年建起了农民文化活动室,村民们白天各忙各的活,晚上则聚到一起打歌、下棋、聊天,在快乐的活动中体现着和谐。村民罗成义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活动室里活动活动,他开心地说:“过去那些年,大家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各人关起门来看电视,交流少得很。现在每天晚上聚拢一起,既可以开展活动,又可以相互交流一些生产经验,一家跟一家的一些小矛盾也会在说笑中解决,现在寨子里的人吃酒、打麻将的基本没有了。”

(吴再忠 徐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