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桔子甜
虽是寒冬,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库区昌宁段内,高峡平湖依然风光无限,蓝得见底的满面春风上不时穿过的小艇泛起浪花朵朵,与岸边秋韵正浓的群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别具韵味的山水画。车来车往的澜沧江大桥头,一位朴实的农民平静坐着,面前摆放着的两筐新鲜桔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过往车辆行人不时停下,带走几斤,无论停下来的人是看、是买,买多或是买少,他总是笑脸相迎,时不时递上刚刚剥开的桔子,笑着说:“尝尝,自己家种的,不值钱。”这个貌不出众的农民,就是漭水镇联福村小水井的江边环山经济探索者、桔子种植大户穆绍明。
好样的穆绍明——
穆绍明的桔子园,在澜沧江西岸桥头往上游走800余米的山腰上。冬日阳光下的满园硕果,透过果树放眼,高峡平湖尽显别样美丽。
穆绍明是小水井村民小组的组长,也是联福村小水井党支部的书记。小湾水电站建成蓄水后,面对水田被淹,山上旱地产出低的困境,穆绍明没有上访提要求,也没有等着上级来帮扶,而是带着周边村民积极探索库岸经济发展新路子。他们依托地理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山上茶叶、山腰核桃、山脚桔子的带壮经济发展模式。2014年,小水井党支部辖四个村民小组120户人家,500多人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000元以上,超过了全镇、全村的平均水平。
“老穆好样的,是我们人寨人的榜样,我们跟着他学,不但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我们也跟着走上了致富路,这样的带头人书记,我们跟着踏实。”走在小水井村民小组,总能不时听到村民对穆绍明的赞扬,这些话,是村民对他带着大家探出来的路子的认可。
只要想办法就不会饿肚子——
“没田种米就捞钱,反正不会饿肚子,只要我们有信心,多想办法,一定能找到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这是穆绍明经常跟自己、跟家人、跟村邻说的一句话。
小水井支部所辖的四个村民小组的农田全部属于小湾水电站库区的淹没区,水库下闸蓄水后,农田全部被淹没。村民离开了世代耕种的农田。如何生活成了穆绍明和村邻们面临的新困惑。怎样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呢?作为村子里外出经验较多、视野比较开阔的人之一,穆绍明也动上了脑筋。他觉得,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变观念,在困难里找优势,打出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并多次到镇里、县里咨询,穆绍明看准了小湾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形成的百里高峡平湖和澜沧江码头建成将会带来商机,带着家人及其他4户人家,每户出资5万元,修通了小水井连接澜沧江大桥的公路,并开始对桥头上20多亩原来只能种玉米的山地进行了改造,部分种上了核桃,部分种上了桔子。“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说我这是瞎折腾,我们这死角落里哪个会来买。但我就想,有这样一个大水库,有这样一片好风光,总会有人来的,于是就坚持了下来,现在验证了,有很多人是找着来买我们的桔子。”说到当时的情况,穆绍明说。
路走对了才会有人跟——
“作为支部书记,必须当好致富带头人,但要让别人跟我干,自己得干出点名堂,别人才会相信。”穆绍明说。
老穆摆出了验证几年创业收获的数据:“现在我家有茶叶10多亩,今年收入3万多,核桃20多亩,收入6万多,今年桔子可以收入12万左右,一家5口不愁吃穿,还有结余。这几天,我每天都在这桥头卖桔子,过往行人非常喜欢我们这里的桔子,多的一天卖1000多斤,最少也卖400多斤。”
“我家和老穆家一样,发展了核桃,栽了15亩橘子,现在核桃挂果了,桔子进入了丰产期,今年仅桔子一项收入也是5、6万了。”平掌子村民张会菊介绍说。
如今,小水井片区已发展桔子80多亩,桔子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果。今年,又发展澳洲坚果120多亩,部分农户还动起了开“农家乐”念头,增收致富路上齐头并进之势初步形成。
看着山脚平静的湖面,穆绍明的心却不平静。他在心里盘算着更大的设想。他说:“现在我们的桔子园有效益了,等解决好桔子园到桥头路面问题后,我们要提高桔子的附加值,开几家“桔园农家乐”和百货店,让寨邻寨舍依托越来越热闹的水库风光,在家门口就实现致富奔小康。”(吴再忠 徐剑春)
- 上一篇:我县圆满完成2014年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小额贷款工作
- 下一篇: 我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