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五项行动”撑起昌宁农村一片天

发布日期:2014-12-11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近年来,昌宁县坚持从农业大县的实际出发,抓住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绿化荒山、村庄规划整治“五项行动”,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29.32亿元,农业增加值18.6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5元,同比增长14%。

隆冬时节,刚刚结束冬桃销售鸡飞镇扁木村盘石村民小组,的村民又在忙着采收人参果。村民毕廷周乐呵呵地说:“今年年景好,冬桃果大味甜,非常好卖,我家的冬桃去年收入1万多元,今年卖了2万多元,等卖完这些人参果,收入肯定超过5万元。”毕廷周介绍,几年来,、扁木村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共种植冬桃500多亩,人参果1500多亩,今年两项产业预计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冬桃和人参果现在成为了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多人家都依靠种这两种水果,寨子里已供出好几个大学生了。”毕廷周说。

扁木村只是昌宁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近年来,昌宁县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核心,把深入推进“五项行动”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该县坚持从山区农业县的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农业优势,抓住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建设契机,以生态化的标准定位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巩固提升粮食、烟草、茶叶、核桃、蚕桑、果蔬等特色种植业和以生猪为代表的传统养殖业,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托资源、环境、气候等方面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构建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基础,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新的增长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元化增收格局。

针对农业产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实际,该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9个,带动农民实现收入4.54亿元,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路子初具雏形。“昌宁红茶庄园”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就是一次新的尝试。项目通过整合政府、企业、茶农的力量,通过茶农组建合作社,实施茶园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管理,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园艺科技;政府项目带动完善茶区道路、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成优质无公害高产有机茶园,并与“昌宁红”茶叶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品牌打造、旅游开发中实现茶农增收、企业获利、景观美化的互利多赢。252户茶农以茶园面积、茶园园相评估作价和劳动力三种方式入股,组建了5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专业合作联合社,与“昌宁红”茶叶集团形成了“农户+基地+合作社+联社+龙头企业+市场”的新型产业链;政府整合供销、林业、农业、水利、发改、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完成了36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冬日的清晨,右甸坝晨雾尚未散去,社员们已开始在茶园里忙碌,正在给茶树修枝亮脚,虽然寒气逼人,但大家边干边谈论着今后的发展,脸上挂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大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永成说:“有了这个庄园带动,许多几年没有管理的茶园,都得到了管理。现在很多人都开始盘算建农家乐,劲头足得很。等建成后,我们这里可以赏樱花采樱桃,可以体验茶叶采摘制作过程,还可观赏山水田园城市美景,大家都觉得前景很好。”

茶园里种樱花,只是昌宁荒山绿化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昌宁坚持以城镇面山、澜沧江黑惠江“两江、云保公路昌耈公路两路、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三河及乡镇村庄为重点,实施绿色屏障、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通道“四绿”工程。截止目前,共完成绿化荒山行动造林20.7926万亩,其中新造林14.6万亩,茶地覆荫树5.6521万亩,河道、公路、村庄、花园农田绿化提升及生态脆弱区绿化治理等0.5405万亩,补植补造13.08万亩,城镇面山封山育林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16.5万株。

在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的同时,昌宁以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村庄规划整治行动,编制完成了1295个村庄规划,实现了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累计建设新农村试点735个,美丽乡村试点14个,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同时,积极实施田园镇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柯街、卡斯一体化建设试点,着力打造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示范区。

“今年,我们组建了社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古树茶专业合作社,组建供管水协会,社区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可以突破10万元。”漭水镇河尾社区总支书记鲁荣华说。和河尾社区一样,昌宁累计消除“空壳村”38个,培育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社区)28个,实现经营性收入260.75万元。鲁荣华说:“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说出话来有人听,发展产业、做公益事业都容易多了。”(吴再忠 徐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