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543H/20250829-00006 发布机构 昌宁县漭水镇
公开目录 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日期 2025-08-2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文墨漭水”茶飘香 ,“法润民心”护安宁

“文墨之乡”漭水,上千年的种茶历史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昌宁县重要的优质茶叶基地,古树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昌宁乃至滇西野生型、栽培型茶树重要原产地,承载着茶农的生计与希望。“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抹藏蓝”守护一方平安,漭水派出所积极践行“枫桥经验”,用实际行动做实“主防”工作,为“茶经济”发展注入公安“新动能”,在茶香和法韵的交织中为辖区茶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解开涉茶“矛盾结”,系上茶市“和谐扣”

全镇涉茶9村205小组6008户21028人,茶园总面积44390亩,古树茶群23个84485株,茶叶初制加工厂157个,建成示范茶所21个,取得SC认证茶企10家。针对采茶季人员流动频繁,茶青交易、劳资纠纷等问题易引发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漭水派出所坚持“警务围着茶园转,民警围着茶农转”,将警力下沉茶叶采摘、生产一线,深入茶园、茶企和茶市,倾听茶农、茶商的心声,收集社情民意、消除矛盾隔阂,及时发现并化解涉茶农、茶商、茶工因劳资、地界、权属等矛盾纠纷25起,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加大对茶园、茶企、茶市的巡逻防控力度,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持续优化茶市法治化营商环境,为茶叶交易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市场氛围。

二、守护茶农“钱袋子”,撑起茶企“安全伞”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时下正值茶叶采摘旺季,茶农资金流动频繁,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随之升高,漭水派出所组织民辅警深入茶山、地头,在郁郁葱葱的茶园里,和茶农一边采茶、一边话安全,民辅警结合“卖茶杀猪盘”“采工薪资诈骗”“茶叶订单诈骗”“冒充收购商订金诈骗”等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茶农和茶商讲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典型案例等,让他们对电信诈骗的形式和常用手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防骗反诈意识,让他们妥善保管好工资款和茶叶销售款,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宣传中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8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达3500余人。

安全生产是产业发展的红线、底线、生命线,在机器轰鸣的茶叶加工厂,民辅警围绕机械操作、用电防火等关键环节,重点对消防设施、用电安全、加工设备的安全隐患等进行认真排查,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征求企业对派出所护航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条,发放《安全生产小贴士》120余份,叮嘱工人不能违规操作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提醒他们定期检查电路,开工前检查炒茶机器,及时清理车间内易燃物,坚决杜绝疲劳作业,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茶企撑起一把“安全伞”。

三、织密茶道“防控网”,铺就出行“平安路”

“挣金山,挣银山,交通安全是靠山。”采茶山区道路狭窄、弯急坡陡,为了压降涉茶车辆事故发生率,漭水派出所民辅警走进茶山,手里拿着宣传资料,向歇息的茶农和路过的茶商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和《致茶农乡亲的一封信》1000余份,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130余份,面对面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耐心讲解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超员超载、货车人货混装、酒驾醉驾等农村地区常见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及后果,引导茶农和茶商不乘坐农用车和三轮车,结合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事故成因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危害,提醒茶农和茶商出行时牢记交通安全,往返途中务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杜绝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摒弃交通陋习,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出行习惯,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在大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漭水派出所还对临水临崖、急弯陡坡路段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2处,增设临时防护措施3处,安装交通提示牌5处,清理路边堆积物21处。根据茶农“早出晚归”的出行特点,加强清晨和傍晚时段的执法力度,在茶区主干道、交易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严查面包车超员载人,农用三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摩托车超员、无牌、无证、未佩戴头盔以及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劝导纠正交通违法行为350余起,及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全力维护茶叶采摘期间辖区道路交通秩序。